• 您好,欢迎来到生命之歌!
  • 今天是:
环境建设

中新网记者同行,看监督员如何给无障碍设施“找茬”

  

      【现场声】

  看这个坡道其实基本来说很标准也很好的一个坡道,但是它有些细节就是它的那个起点,它有一个高差,它做的不平,就比较有危险。

  【解说】画面中的人是杜鹏,是北京市的一名无障碍监督员,也是一位依靠轮椅出行的肢残人士。日前,记者跟随他在北京街道上体验残障人士出行的无障碍环境。杜鹏介绍,从他的日常出行体验来看,目前北京市各个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基本完备,但在街边、社区等区域,仍有一些易被忽略的细节性问题存在。

  【同期】北京市无障碍监督员 杜鹏

  比如说一些缘石坡道,它可能在修的时候,没有完全按照标准,高差比较大,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注意,不小心就会摔倒。比如说像有个地铁站,它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是很好,我从站里出来有坡道,但是我从那个平台我下到马路上,一个很高的马路牙子我就下不来,这样的话我可能就需要找人协助。比如一些盲道的一些占用,还有破损还有缺失。我们见过盲道上一个井盖,井盖没有了,这样的话对于视障朋友来说可能就是比较危险的。

  【解说】无障碍坡道有安全隐患、盲道被车辆占用……在记者与杜鹏同行的一个小时中,杜鹏发现了多处有“障碍”的无障碍设施。作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他几乎每天都会将这些出行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馈。

  【同期】北京市无障碍监督员 杜鹏

  其实无障碍的事就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了。好的我也会说出来,我们会记录,然后坏的话也会记录,然后也会通过一些渠道去反馈。咱们北京残联现在有随手拍系统,还有我们的北京市的12345的热线,80~90%的反馈是有结果可以解决的。

  【解说】在杜鹏看来,虽仍不完善,但他能深切感受到北京的无障碍环境正在变好。

  【同期】北京市无障碍监督员 杜鹏

  我真的是觉得是北京,因为生活在北京,我觉得北京的整个(无障碍)环境从硬件都到软性到服务的意识其实都是越来越好,因为我们中国太大了,可能是把这些设施全都完全覆盖到我们祖国的每个角落或者是怎么样,这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还是需要给我们做无障碍工作的人一点时间。

  【解说】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介绍,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已有极大改善。但同时,仍存在公众无障碍观念不足、监督意识不足等问题。

  【同期】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邵磊

  在我们的设施水平上,在我们各方面的投入上已经比过去10年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新的建筑其实无障碍设施的水平基本上我们说都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尤其是残障朋友可能会反映,即便是有了也不好使,或者是即便是有了维护管理也不好。这些方面就是有赖于我们是整体的对无障碍的认识上,观念理念上,在公众的监督上都必须加以提升。

  【解说】邵磊表示,无障碍设施面向的人群不只是残障人士,而是所有行动不方便的人群。他呼吁,只有全民关注、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无障碍”的社会才能到来。

  【同期】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邵磊

  也不光是残障人士,所有行动不便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都会遇到障碍。走到今天无障碍绝对不简简单单的是物质空间环境上消除一点门槛,做点台阶,做点扶手通道。(公众要)关注身边的事情,无障碍的一个终极解决之道就是要全民参与,需要自己去从最细节的方面去关注它,去参与它,去反映它,甚至自己亲自动手去改变它。

  ————————————————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王世博 北京报道

转发:无障碍智库-无障碍文化


Copying(C) 2024 生命之歌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4001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