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生命之歌!
  • 今天是:
康复医疗
8月20日下午3点,漳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齐聚福建漳州同泰医院,对接受台湾施氏肢残矫治技术矫正的患者小李夫妻进行采访。电视台记者正在采访中小李自幼因脊膜膨出导致双足严重内翻,无法正常行走的小李坚强的面对生活,依旧阳光、乐观,有一个帅气、朴实、有爱心的丈夫,她还有声有色的玩起了抖音,粉丝过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台湾施氏肢残矫治技术可以改善她的双脚,抱着疑问的态度,让老公先到医院进行考察、了解。一周后小李来到医院接受矫治。安徽卫视公共频道播放小李的视频在住院过程中,有一个不同病房的河南小女孩,因为爷爷突然过世,陪伴她的妈妈必须要回老家料理。小李的丈夫就主动承担了照顾小女孩的责任,还婉拒了小女孩妈妈给他的餐费。小李也是经常陪小孩聊天,以解思母之念。这种助人为乐、患者之间互帮互助以及工作人员帮助患者的事情福建漳州同泰医院时有发生,这充分说明了,同泰医院有个温情而又和谐的氛围。小李矫正前与正在康复中对比视频好人一生平安,祝福小李早日康复、家庭幸福、一切顺利。祝福所有好人万事顺遂、祝福所有患者早日康复!
     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康复方法和技能,才能尽快的摆脱疾病所带来的伤害,下面就告诉大家一个肢体康复的小技能。  我们知道偏瘫患者在病后的3-6月是康复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期间的恢复锻炼是非常有效的,家人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时期别放松。可以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选择凉爽的时间段,由家人陪着一起去户外进行简单行走的锻炼等。及时做好被动运动。  肢体康复的小技巧:  1、上肢上举运动:  患者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患手拇指位!拇指上边握手,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部前伸。注意患侧的肘关节要尽量伸直,然后将双上肢放腹部,如此上下反复进行,或左右摇摆。但动作要缓慢、患者取仰卧位、坐位、立位均可进行训练。此项运动可使肩关关节的活动,又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  2、床上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位。  双下肢屈髋、屈膝。掌乎放支撑于床面上。  下肢负重,抬起臀部,反复运动。放松,动作要缓慢,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此项运动可增强下肢力量,有效地控制下肢伸肌痉挛。  3、患者仰卧于床边运动:  只将患侧小腿放于床边下垂,保持目曲,然后将腿提起放在床边。如此反复,可增加患肢肌力。做此项训练时要有人看护,以防掉下床。  4、患者仰卧于床运动:  双手放在患肢膝后部并两手交叉相握,拉抬起患腿,使大腿与躯体成90°,以膝关节为轴,上下活动小腿;或健腿屈膝,足平放踏于床上。患腿伸直尽力抬高至健膝处,然后缓慢放平于床上,如此反复运动。  5.针对躺在床上的中风后患者,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防止长期固定一个体位引起褥疮发生。在翻身的同时,家属还要注意轻拍背部,促进痰液的咳出,防止肺部炎症发生。 逐步锻炼肢体自主活动。在开展被动运动的基础上,要逐步开展肢体的自主活动。如上肢的屈肘、握拳等,可以在健侧肢体的协助下开展;下肢的屈伸运动,以锻炼到髂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 
内容及技术小儿脑瘫的康复冶疗广泛应用运动疗法,涵盖了运动疗法的所有内容。如主动运动的随意运动、抗阻力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诱发运动;等长运动;向心性及离心性等张运动;等速运动;放松性运动;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局部运动;整体运动;徒手运动;器械运动;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技术等。神经生理治疗技术中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及神经易化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Bobath技术、Vojta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Temple Fay技术、Domain技术、Phelps技术等。引导式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运动学习被不同程度地应用。其他技术如强制性诱导疗法、减重步态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借助于辅助器具的训练等。除上述技术与方法外,近年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脑瘫康复中,使康复效果更加显著。基本原则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运动模式,逐渐完成运动的协调性;⑥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⑦增强肌力;⑧对于功能障碍的处理;⑨对于肌-骨骼系统的管理;⑩根据需求采用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技术;⑪以主动运动及诱发运动为主。运动疗法的要点及特点主要包括:头部的控制、支撑抬起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训练、站立和立位训练、步行训练、步态改善、实用性训练等。运动疗法的特点应遵循,不仅要依据直观观察到的障碍纠正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更要重视功能的建立。不仅要解决局部问题,更要提高整体运动功能。适当进行被动运动训练,但主要应采用诱导运动、主动运动以及运动感知与运动认知等使患儿学习建立和巩固所期待的功能的训练。训练中应高度重视针对性、个性化、多系统、多角度训练的原则。训练中一定要主要选择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联合运用。康复训练要避免过度治疗。几种主要技术1.Bobath技术:是神经发育学疗法的代表技术,是当代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疗法之一,由英国学者Karel Bobath和Berta Bohath夫妇共同创建。Bobath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脑瘫患儿根本问题是由于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中枢性抑制)而导致的异常。因此,Bobat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其方法主要有:①抑制手技(关键点的控制为主);②促通手技;③刺激本休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技等。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类型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手技。(1)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过操作身体的某些部位,抑制挛缩和异常姿势反射,同时促通正常的姿势反射和自发运动,这就是控制关键点的操作。关键点多选择在身体的近位部位,随着治疗的进展而逐渐向远位部位移行,减少操作点和量,增加患儿自主和有意图性的运动。针对患儿情况,在仰卧位、俯卧位、四爬位、立位等各种体位中进行操作。(2)促通:通过促通手技,可以引发患儿的潜在能力,获得主动、自动反应和动作技巧。促通之前或同时,应先抑制肌张力,采取抑制-促通手法,不急不躁地等待反应,不要妨碍患儿的自身动作,刺激程度要适当。①颈矫正反应的促通:通过操作头部,促通躯干、上肢、下肢的运动,达到运动的正常发育;②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促通;③平衡反应的促通:在仰卧位、坐位、立位等体位进行促通。可以配合使用大球、圆滚、平衡等辅助训练器具进行。(3)刺激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手技:①压迫手技:在对局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配合抵抗或体重负荷,达到对躯干和四肢自动调节运动的目的。②放置反应与保持反应:将某一肢体被动地放置在一定体位,然后使其滞空。通过肢体负重的刺激引导出所期待的姿势反应,肌肉张力的调整,达到提高肌群收缩和本体感受器的感受作用。③叩击手技:对四肢、躯干进行规则或不规则的扣击,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达到提高姿势张力,使放置反应成功,自动保持体位的促通手技。根据目的和用途,分为四种类型:抑制性扣击;压迫性叩击;交替性扣击;扫刷样叩击。上述叩击方法要选择适当,防止出现异常姿势反射,应与反射抑制模式同时应用。对于婴幼儿,强调以下8种模式训练的重要性:①整个机体的伸展模式;②竖头以抵抗重力模式;③对称性姿势模式;④保护性伸展模式;⑤伸腿坐模式;⑥以躯干为轴心的旋转模式;⑦各种平衡反应模式;⑧手口眼协调模式。Bobath疗法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辅助用具,如玩具、垫子、三角垫、圆滚、Bobath球、重心移动板、平衡板、站立位训练架等。2.Vojta技术: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创建。这种方法是:①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和改善患儿的移动运动功能,因此又称为诱导疗法;②Vojta疗法所诱导的运动为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爬(R-K)两种,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地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达到治疗目的。③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选择身体一定部位的主诱发带和辅助诱发带,按照一定的方向给予一定时间和强度的刺激,观察患儿出现反应的特点,调整手法、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不要单纯为了追求出现反应而对患儿过分刺激,造成患儿的痛苦。④Vojta还创造了七种姿势反射检查方法,作为早期诊断的一种手段。鉴于七种检查方法中某些方法对患儿刺激较重,提倡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性采用部分检查方法。3.引导式教育:该方法的主要特点:①应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分班康复治疗,配有不同数量的引导者。因此引导式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物理治疗。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所设定的日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建立和实现各种功能动作的能力。②通过功能障碍者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学习、掌握、主动完成功能动作的目的,与单纯一对一、患儿被动接受治疗完全不同。③引导的方式是通过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体活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④引导式教育并不仅仅促进运动功能,同时引导人格、个性的变化,即智能、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脑瘫患儿的身心发育。⑤引导式教育需要有辅助用具,如大小不等的靠背椅,椅背上有等距的排列光滑的横木,用木条组成床面的床,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木棒,直径不同的胶圈或塑料圈,各种球等。4.Rood技术: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1)理论基础: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井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治疗必须依据患儿个体的发育水平,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通过感觉刺激,增加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促进肌、关节功能,从而增加运动能力。(2)操作方法:①应用皮肤、本休感受器等刺激,促进和抑制肌的收缩。促进方法包括:触觉刺激、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特殊感觉刺激;抑制方法包括轻微的关节挤压,肌腱附着点的挤压,脊神经背侧后基支皮肤支配区的推摩,持续的牵伸、缓慢地将患儿由仰卧位或俯卧位转至侧卧位,适中的温热刺激,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等。②肢体承重:沿肢体长轴给予关节较深的挤压和加压,促通深部肌群,增加姿势稳定,抑制痉挛肌肉。③运动:承重肢体远端在承重结束后进行一些简单运动。④根据个体发育规律开展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将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的康复治疗结合在有意义的运动控制中,增加运动技巧。⑤特殊感觉刺激:利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达到促进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⑥改善吞咽和发音障碍的刺激:将温度刺激等应用在口、面部和咽喉部,促进发音和吞咽功能。5.Brunnstrom技术: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1)理论基础:利用包括各种原始反射在内的反射和初级运动模式,促进运动控制。这些反射和运动模式主要包括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支持反射、整体运动、联合反应及联合运动等。(2)操作方法:基本方法是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和运动模式,从这些反应和模式中逐步引导和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常模式,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运动过度。训练包括躯干及上肢的训练、行走与步态训练等。6.PNF技术: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1)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肌的张力,缓解肌痉挛。PNF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包括:①刺激的后期放电,导致持续静态收缩使肌肉力量增加;②时间总和造成的神经肌的兴奋性;③空间总和导致神经肌的兴奋;④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引起较强的肌收缩;⑤利用交互神经支配(又称神经交互抑制)的原理,产生当主缩肌收缩时拮抗肌的自动放松;⑥通过扩散(又称溢生)原理引起较弱运动肌群的收缩;⑦通过连续性诱导导致拮抗肌收缩等。(2)操作方法:①本体感觉输入的阻力法、扩散与强化、手法接触、体位与身体力学原理、言语刺激(指令)、视觉刺激、牵张、加压法、动作出现的时间顺序等;②运动模式的上肢的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下肢的屈曲-外展-内旋、伸展-内收-外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③节律性起始、等张组合,拮抗肌反转的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和节律性稳定;④反复牵张(反复收缩)的起始范围、全范围的反复牵张;⑤收缩-放松;⑥保持-放松;⑦重复等。该技术根据需求,多应用于年长儿。7.运动控制及运动学习:(1) 理论基础:运动控制(motor control,MC)是指人体调节或者管理动作的能力,包括肢体精确完成特定功能活动的能力。运动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是指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实现功能重组,采用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等)强化训练效果。以神经生理学、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中枢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这些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各种技术中被采用,但仍不够充分和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训练项目或目标;②反复强化;③兴趣性;④挑战性;⑤社会交流性;⑥醒觉程度;⑦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2)操作方法: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强调:①采用反射性运动、模式化运动和随意性运动方法指导训练;②任务导向性训练或活动聚焦性治疗;③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特点进行训练;④任务或活动导向性训练与残损针对性治疗相结合;⑤个体化治疗;⑥以难易恰当的主动性运动为主;⑦反复强化训练;⑧注重肌力和体能训练;⑨指导家长参与。无论是运动控制还是运动学习理论,均符合小儿脑瘫康复的特点以及促进儿童发育的需求,我们提倡在综合采用上述各类康复治疗技术中,将运动控制的理论及运动学习的理念贯穿之中,以全面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脑瘫是比较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脑瘫的基本概念就是,脑部的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一系列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就是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以及姿势的异常,肌张力异常大多数多见于肌张力增高的情况,由于肌张力增高,也会进一步的导致姿势方面的异常,有可能会合并一些其他方面的症状,例如癫痫发作,出牙延迟,吞咽障碍,智力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等等。         出现脑瘫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还是根据孩子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一般都是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的。在医院的儿童康复科或者残联的康复治疗机构,都会有类似的康复训练的科室。由于脑瘫也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性,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孩子具体的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一般就是进行手法治疗,配合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案,例如针灸,局部肌肉电刺激等等。如果肌张力过高的话,也可以应用矫正支具,或者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例如肉毒毒素注射等,降低肌张力,配合康复治疗。有明显的姿势异常,或者不太稳定,性比较差,也可以佩戴踝足矫形器等,纠正异常的姿势,降低肌张力。        出现脑瘫的时候,需要尽快的进行干预治疗,如果症状不太明显的话,经过及时持续的干预,大部分孩子是可以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的,有的甚至是可以参与正常的生活活动。如果明显的脑瘫症状一般经过康复训练之后,也是可以有改善的。
截瘫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康复训练应越早越好。初期除了积极的治疗外,还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病情康复大有裨益。那么截瘫患者初期的康复训练有哪些呢?1.翻身训练——指导患者翻身,充分利用没有瘫痪的肌肉,尤其是上肢和背部的肌肉,教会患者搬动下肢翻身。2.上肢训练——无障碍的上肢,可举哑铃、拉拉簧、徒手操等方法训练肌肉力量;也可通过装拉手训练上肢及上身肌肉;积极进行挺胸、俯卧背伸、俯卧撑等背肌练习。3.下肢训练——髋关节和膝关节易发生屈曲畸形,每天最大幅度地活动髋部和膝关节,注意充分伸直或外展,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3~5次。4.腹部训练——如卧床-抬头-起坐,或腹部平放沙袋,反复收缩放松腹肌。5.起坐训练——靠坐、扶坐、床边坐、床与轮椅的转换等。注意事项家人一定要保护好患者的安全,等熟悉流程和动作以后,部分活动可以自己完成。
对于截瘫这种危害大的疾病来说,尽早的治疗是关键。患者除了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还需做好相应的康复训练工作。两者结合才能使患者尽快远离截瘫,脱离痛苦。那么,截瘫的康复训练工作如何做?  站立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未恢复以前,主要依靠上肢及腰背肌、辅助器具(如斜床)进行,顺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练站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膝关节、髋关节屈伸,踢腿、摆腿等,加强下肢稳定性,每天2次,每次30~45分钟,视病人年龄、体质适当加减,训练时,应注意保护,以免跌伤。  行走锻炼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扶拐进行行走训练,足下垂者可用绳子吊起前足部,膝关节不能伸直可用宽厚适中的带子从身后拉住,以帮助患者行走 。  电针与按摩在功能训练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外周刺激,如电针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局部或全身按摩每天3~4次,每次30分钟,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瘫痪的肢体被动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肢体水肿和关节僵硬、畸形,进一步提高功能训练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1、增强肌力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的方法可根据患者需训练肌肉力量的大小来选择。当肌肉力量较弱,主动活动肢体较困难时,可以借助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来提高肌力,可以借助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来提高肌力。肌肉力量虽较弱,但患肢可以随意抬起时,患者可做主动运动训练来抬起患肢,欲使更强些时,可用小沙布袋绑于肢体上来进行训练,沙袋重量可逐渐增加。 2、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常用的方法有: (1)主动运动,即对患者术后的关节,在医生允许下早期开始主动活动训练。这样早期开始活动可能要忍受疼痛,但能获得活动性良好的关系,提高 手术 效果。 (2)主动助力运动,即患者在主动用力活动关节同时,再借用外来的帮助进行训练,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3)被动运动,即患肢关节活动由他人来帮助进行,向关节能活动的各个方面活动,以保证手术后关节活动的灵活性。需专业人员帮助。3、骨骼手术后的训练。骨骼做完手术以后,要保证术后的骨骼长得快、长得好,早期训练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骨骼手术常常带有石膏、矫形器等固定物,训练时可以带着这些固定物进行。开始训练时间可以按医嘱进行,多在手术后病情稳定后(一般在一周左右)即可,如下肢骨骼手术后的站立练习就是如此。4、两腿长短不一的处理。患肢比健肢短缩在3厘米之内的患者,可用补高支具(鞋)来垫高患肢,使短腿长度与健肢长度相等,走路瘸行消除。中患肢短度超过3厘米,可采取手术延长短腿的治疗办法解决。5、足下垂处理。足下垂使患者站立时肢尖着地,脚跟不能放平,造成 行走 困难。足下垂常常伴有足的内翻、外翻等畸形。对于畸形的早期,即骨骼还没有明显改变,关节畸形还没有固定的时候,可以用矫形器固定患肢,得用与畸形相反的力量来纠正足的变形。矫形器由医生等专业人员为患者配备,实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自制。如果患的关节畸形已经固定,这种情况就需要手术治疗,并且要按医生指导训练。6、膝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大腿股骨下端切断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手术后,起实训练枯特别注意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如发现要及时处理。具体训练的内容为:(1)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患退的脚和脚趾的活动,每日4次,每次5分钟。(2)去除石膏后在他们的保护下做站立训练,站立熟练后在保护下进行行走训练。(3)在站立和街训练的同时,做膝关节伸屈活动训练,但应注意的是,手术后膝关系僵硬难以进行屈伸活动,训练时不能着急,切忌粗暴,要缓慢地进行,以患者自己活动为主,他们帮助为辅。 (4)手术后3个月左右拍X光片,证实手术部位的骨愈合良好时,才可进行下肢不扶拐的行走训练。7、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髋关节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重点是昼使髋关节,具体训练方法:(1)仰卧位时,在患侧臀部下方垫软枕头,使大腿后伸。(2)手术后如果还有残余的屈曲畸形,患者可取俯卧位,做大腿后伸运动,使髋关节能尽量伸直。也可在患者俯卧时,在其臀部上加上适当重物(如沙袋),通过压力可逐渐伸长,拉开挛缩的组织,使髋关节伸直。训练时沙袋重量可视需要随时做增减调整,以患者稍微感到疼痛为止。(3)患者趴在床上练习后伸患肢,以增强后伸髋关节臀肌的力量,促进髋关节屈曲挛缩的纠正。训练上、下午各一次,以微感疲劳为佳。8、髋关节不稳定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训练方法一般采取:(1)床上关节活动训练。石膏拆除以后,这时髋关节僵硬,活动困难,患者可开始在床上缓慢坐起,做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主动活动或者主动助力活动,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但应防止强力牵拉关节以免拉伤。(2)站立训练。在床上训练关节活动半月以后,可以开始试行下地做站立活动训练(先扶物站立),训练适应以身体能够承受,手术部位无疼痛为宜。(3)行走训练。患者能很好地站立后,再进行行走训练。可先在双杠内由保护下做行走练习。9、足跟着地,足尖不着地畸形矫形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训练方法一般采取:(1)手术后患肢在石膏固定时即应进行足趾活动及小腿绷紧的练习。(2)患肢石膏去除后应开始脚趾、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天4次,每次1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但须防止他人把患足背过度牵位,撕袭手术后的肌腱。(3)赤足做站立及行走训练,训练时保持足能放平,足尖着地。以后正常步行,宜穿后跟高的鞋,有利于前肢掌着地,防止足跟下垂,畸形复发。10、骨盆做手术延长患肢后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办法:(1)手术后两周内注意保持好体位,对患者的 翻身 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手术部位骨头移位,而使手术失败。(2)手术2周去掉固定的石膏或牵引后,患乾可开始练习患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的伸屈活动。(3)手术3周后患者可练习在床上坐起。(4)手术4-6周后,患者可以下地在双杠内或扶双拐练习站立和行走。训练量由小到大,以逐步增强站立和行走能力。 (5)手术后3个月左右拍X光片,证实手术的骨盆愈合良好时,可以逐步丢掉双拐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   (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      (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Copying(C) 2024 生命之歌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4001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