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生命之歌!
  • 今天是:
蚕蛹创业征文

中华文化引导我——作者/易静远

作者/易静远

有人可能会问,我因为身体原因,每天只能待在同一间屋子里,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窗户、衣柜、电视、空调,还有一扇房间的门,会不会感到烦闷?其实大多数时间不会。这并不是我个人有多么坚强,而是我感到人活着是很快乐的事,生命是很丰富、很积极的,这是一个事实。只有当我忘记了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才会只知道自己的个人处境,才会感到烦闷。

虽然生命的美妙是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也需要人们去发现,不发现就不知道。我是通过中华文化发现这个事实的。我何以说,一种文化让我发现了生命的美好呢?其实,人们感到痛苦,是因为不知道现实为什么会如此,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也就是缺乏智慧。而中华文化充满了智慧,让人们不纠结于痛苦的情况,总是看到世间那些正面的东西。对于在某一段时间非常困扰人们的事,中华文化有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超然,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让你在历史的长度中,淡看得失。用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说,就是“那都不是事儿”。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像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这些流派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提出的方法也都不同,有的侧重规矩,有的提倡自然,方法虽各异,但都在积极地解决问题。当然,中国的文学中也有对悲哀的描述,因为生活中总有悲哀,但在中国的文化里,并没有因此而把世界看成坏的,反而把困难看作可化解的、增加人们智慧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会对整个世界都感到失望呢?我想,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人会对世界失望。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别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强大欺负弱小,那么我们很容易把整个世界看成坏的,担心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然后感觉这个世界很不美好。占有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而担心失去带来的痛苦却是持久的,所以损人利己并不能让我们幸福,因为那让我们的心灵变得阴暗。这就是第一种会让人对世界失望的情况。在一段时间里,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思想会很有市场,被一些人视为成功的真理,但这并不会成为被人类所推崇、所喜爱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不会发生太大混乱,而人人互相伤害的社会显然是混乱的。所以,不管一个民族对外如何凶狠,对内都不会鼓励人们做坏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在世界各民族的经典故事中,都有惩恶扬善的内容。德国人收录的故事《白雪公主》,讲的就是善良的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邪恶的王后则受到了惩罚;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就歌颂了英勇、守信的王子罗摩,和他忠贞不渝的妻子悉多。也许,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文艺作品大反传统,宣扬唯利是图,但那些作品难以成为经典,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那些让人感到优美的故事,不仅是教育儿童,也是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良好、淳朴愿望的表现,可以得到各国人民的共鸣。

道德对人类的提升很有意义,但如果以个人的感受去评判好坏善恶、所有人都放大自己的感受,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好人,都要消灭所谓“邪恶”的别人,谁都想着自己赢,那么这样的道德,必然让人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优越感,给社会造成不平等,最终与弱肉强食没有区别,变得跟以大欺小一样了。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圣人、当作君子,那我们就会发现,这世间作恶多端的小人太多了,很少见到纯洁高尚的人,我们会感觉世界很黑暗、很罪恶,我们的心灵会很纠结,那么我们也很容易把整个世界看成坏的。这就是第二种会让人对世界失望的情况。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像两片充满吸力的沼泽,千百年来让无数人深陷其中,无法逃离,让人悲观,感到世界是痛苦的。我在文章《三种因果》中,对这两种情况有详细论述。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有非常世故的算计,给人们造成第一种情况,也有对旧伦理的死守,给人们造成第二种情况,但真正让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是对这两种情况的超越。中华文化,以其“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横的人,不得好死)、“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不可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真心拥护)的告诫,让人们不要以强欺弱、胡作非为,避免出现第一种令人痛苦的情况。这样的告诫是非常现实的。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不仅入侵波兰、苏联,还横扫西欧,入侵了荷兰、法国等地,差点主宰全球的命运,可谓称霸一时,但最后却是饮弹自尽的结局,纳粹德国也宣告灭亡了。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如果能相信中华古籍中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或许就能有另一种结局了。这样的人,你可以说他们罪恶,但仍应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以教训。中华文化又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死抱着具体的道德规范,就像没有道德一样)、“失道而后德”(迷失了天地大道,才会力求符合道德规范)的道理,让人们不要道德绑架、自傲清高,避免出现第二种令人痛苦的情况。春秋时期的宋襄公,面对强大的楚军,仍讲所谓的“仁义”,非等楚军过了河、布好阵才开打,结果吃了败仗。这样的人,你也可以说他们愚蠢,但仍应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以智慧。

我之所以大力宣扬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是追求共赢的,是引导世界走向和平的。中国人在推广自身文化的同时,并不会消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是让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一同提高人类的文明;中国在走向复兴的同时,也不会产生种族优越感,而是欢迎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是比所谓“正义战胜邪恶”更文明的理念,以实现、维护世人的共同利益为目的,大家都幸福了,就从事实上实现了道德,世界也就自然不需要弱肉强食了。中国那以和为贵的精神,除了有劝世人不要互相伤害的作用以外,也是提供一种把握大局、把握整体的思维。

事实上,中华文化本身就是通过不断融合,才形成现在的格局。东北黑土地上的秧歌,西北黄土高坡上的腰鼓,烟雨江南的评弹,可谓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都是一个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的文字都不一样,后来才使用了统一的文字。中华文化中的三教,儒释道,其中的释,就是佛教,佛教是在古印度起源的,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被赋予了中国的内涵,在佛教中,除了佛祖说过的话,唐代禅宗大师惠能留下的《六祖坛经》也被公认为佛经,中国甚至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景象。除此之外,中国还接纳了伊斯兰教、基督宗教,还把马列主义给中国化了。在历史的变迁中,中国拥有了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蒙古长调的悠扬,新疆舞蹈的旋转,都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中国这种不断融合的经验,完全可以运用到现在的国际上,为世界大同出力,构建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体发展观,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人们的智慧思路。这种思路让人们不对一时一处的利益斤斤计较,而是从大格局来考虑问题。中华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一种大格局的、归纳的思维,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在生长,凡是处于生长状态下的事物,都属于木,比如万物复苏的春季,就对应了五行中的木;而凡是处于旺盛状态下的事物,都属于火,比如炎热的夏季,就对应了五行中的火。所以,中华文化是非常有气概、有气度的,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非常包容。一旦我们从国家的高度想问题,家庭的事情就显得很好解决;而一旦我们从人类的高度想问题,国家的事情就显得很好解决了。当然,国家的事情很多很复杂,即使对困难的事情仍然一时无法解决,在大视野中,也会获得全新的解决思路。

除了热爱和平、协调整体,中华文化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自然性。我感觉,构成中华文化底色的,不是富丽堂皇的装饰,而是自然山水的风景,是花草树木的蓬勃。人为的操纵,过度的妄为,看起来很高明,却并不是长远大道。中华文化是清新的、健康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符合根本的,让人放下欲望和贪婪,让人的心灵没有太多牵挂,没有太多杂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山水田园派的诗作,就富有感情地赞美了大自然,充满深邃的意境;国画中的山水画,让人的眼前感到清爽,让人的思想变得崇高。中国人给自然的造物赋予了人的品质,如流水的惠泽众生、处于低位,梅花的不惧严寒,都值得人类去领悟。顺应自然,不是要人们都住山洞、茹毛饮血,那是原始,不是自然。试想一下,一位美丽的女子,走出她的房间,撑着一把花伞,感受着微风的吹拂,一路欣赏桃花、青草,来到一座桥之上,远望青山,近观流水,与三五好友吟诗、读书。在这个惬意的情景中,微风、桃花、青草、青山、流水,都是自然的造化,而房间、花伞、桥、诗、书,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并不原始。那些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与自然景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人创造的东西也像自然的,而自然的风景也像人的艺术品了,可谓合二为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人类保护共同的生态家园,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中国。不能为了发展而破坏环境,环境被破坏了,再有钱也买不来幸福,甚至无法生存。除了外在的环境,人心顺应自然更重要,遣除贪欲、嗔恨,让心态随顺、自在、宽广。

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人民性。我们知道毛主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这样的思想不是近代才有的,中国自古就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以说,为民、爱民一直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因此中华文化总能给人带来亲切感,总是活泼的,激发起人的一腔热血,让人心怀坦荡和赤诚。不论你持有什么观点,也不论你来自什么势力,只要为老百姓谋利,人民就会把你记在心里。作为人民的一份子,要了解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并维护它,但不能只想自己,也要心系全体人民。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经常想起我们中国的人民,也会想起世界上很多地方受苦受难的人民,因为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有战争,即使是和平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也有他们的诉求。每次想起人民的愿望,我就感到热血沸腾,仿佛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并且坚信人民必胜。因为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人民总是会赢的,所以我认为世界是光明的。一切外国,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争取生存的决心;一切贪腐势力,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维护权益的决心。如果他们低估,那悲惨的不会是中国人民,而是他们自己。

平衡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精神与物质、传统与新潮、高雅与通俗、秩序与平等、自由与和谐,这些经常让人感到矛盾、无所适从。而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追求的是平衡,是守中,像太极的运转一样,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矛盾纠结的了,一切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善于调和。而平衡也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偏向某方面一点,但关键在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中不偏,庸不易。

可以说,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指引着我,让我总是明白该怎么办,心里敞亮而宽阔。我认为,中华文化起码有六个正能量,在我创作的儿童歌剧文学剧本《杀生堡之金蛇狂舞》中,这六个正能量也是主角们一直在收集的,那就是:勤俭、清瀞、勇敢、热情、变通、包容。

中国人历来有勤俭持家的传统。“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中国人的家训。对于大自然的恩赐,对于人民的劳动果实,中国人十分珍惜。奢侈与大吃大喝不应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拿我自己来说,我每次都把勺上的东西舔干净,所以我的家人都说我是好孩子。

清瀞对于人的身心非常重要。在清瀞的状态下,人会感到舒适、愉悦、清凉,做事的效率也会更高。“清静为天下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信息眼花缭乱,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经常保持身心清瀞尤为必要。清瀞比浮躁快乐得多。静静地品一杯茶,让绵长的韵味给身心带来净化。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不乏勇敢的人。在苦难的岁月中,在错误的时期里,中国总有人敢于站出来,或反抗,或争取,为国为民充满担当,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涌现出无数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害怕受到伤害,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傲骨英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美好的幸福生活。

 

中国人也充满了热情。中国人相信天下一家,对外友好,对亲人感恩,喜欢看到人们在一起,讲团圆,求美满。对身边人热心的帮助,逢年过节的庆祝和互相祝福,都温暖人心。要说我的美好记忆,过年是必不可少的,那浓浓的年味儿、大红灯笼和欢庆的歌舞,让我每次回想都感到喜悦和欢乐。而中秋节的月光也十分温馨,月饼也十分香甜。热情地对待别人,真诚地与别人相处,大家都过得好,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国非常懂得变通的道理,总是求新求变,从社会制度的探索,到民风民俗的变化,变通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改革开放,就包括对之前的问题的改变,中国也由此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娱乐方式越发多样、思想观念变得自由,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应该说,每个时代需要变通的都不一样,我认为,现在的中国需要变通的、需要改变的,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就是对商品的追逐。  

中国非常包容。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在中国传播,古今中外的思想都在中国荟萃,人们对生活的各种选择也都被接纳。在中国,你可以大胆地提出各种想法,可以欣赏各国的文学、艺术。每个中国人,可能想法不同,信仰各异,但都被中国社会所接纳,被中国人所尊重。

在不少人崇洋媚外的当下,体会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神韵,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先进,十分必要。说中华文化是先进的,就是说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发展得早,并不是说中华文化在根本上更高级。世界的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如一个人知道得多,那么大家应当向他学习,但他与别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地位。

其实,中华文化带给我的很多享受,我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当我看到中华古籍的文字,我马上就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而那时我还没有理解文字的内容;当我听到民族音乐、欣赏到国画,我自然感到幸福。

如今,中国在科技上成果颇丰,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大国,必须有与之经济体量匹配的文化质量。不然,这个国家就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我的眼前,就只有同样的窗户、衣柜、电视、空调,还有一扇房间的门了。


Copying(C) 2025 生命之歌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4001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