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杨林 小时候, 有过无数的愿望, 希望自己是个天使,让人们享受爱的天堂; 盼望自己是缕春风,给人们带去花的芳香。 长大后才发现, 一场疾病就摧毁所有的梦想! 看着别人轻舞飞扬, 自己只能叹息、惆怅; 无法解忧,无诉衷肠, 面对未来只是一片迷惘······ 然而有一天, 我的眼前突然打开了另一扇窗, 清风,阳光,希望······ 让我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残联, 这个可以让我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地方,才知道, 原来在这世上,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 但他们却是那么可爱,活的那么坚强。 从此, 我的人生开始了新的篇章! 每天穿梭在残联工作的海洋, 驾驶着奉献的小舟,迎风破浪! 每一项工作,每一次回访, 每一个微笑,每一张脸庞, 都让这每一天变得更有力量! 看着他们渐渐丰盈的翅膀, 心中快乐的思绪日益飞扬。 哦,来吧,同事们! 带着你的热忱,带着心中的阳光, 走进每一个家庭,走遍每一个村庄, 倾听他们的心声,汇总他们的渴望, 传上他们的信息,达到祖国的心脏。 因为那里有爱他们的党, 要成为他们坚实的臂膀! 原来他们早已刻在了党的心房, 要透过调查,送去温暖, 就像那春天般的朝阳······ 哦,残疾朋友们, 请挺起你们的脊梁! 相信你们依然能够展开理想的翅膀! 你们同样可以为社会发热,发光! 有了亲爱祖国慈母般的心肠, 我们还怕什么? 来吧, 亲爱的朋友们,扬起2021年的风帆, 让我们,再次启航!
文/吴长颖她在桃花灼灼盛开的时节降生到了人间的。轻飘飘的命运如一瓣桃红,美丽又不定。出生后不久,就被抱养到以后生活的家里,从此,米汤、菜汁喂养长大。十个多月时,就可蹒跚走路了,刚走两个多月,发了一场高烧,烧退去,全身发软,双下肢功能也基本失去。养身的父亲很疼爱她,她也聪明懂事,惹父母、外婆疼爱。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在部队的时候,跟着首长学习过认字,可以看书读报。她一周岁后,父亲就买回小画书,教她认字,到了四岁,父亲就送她去设在本村的民办小学上学。她学习很刻苦,一岁升一个年级。这期间,也学会了扶着小板凳自己行走。遇到雨天,家人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就背着上学。上学让她的童年很快乐。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她扶着门框慢慢试着站立起来。这时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有种说不出来的不一样,头上没有了压抑感,自己与身旁的人有了平齐、等同和更加靠近的感觉。于是,她向父亲要拐杖,要架着拐杖站起来,要架着拐杖行走!父亲喜悦地支持,从村口的古柳上削下两根叉枝,用斧子修砍成两根可以架在腋下的拐杖。她高兴地架起,可一只长点可以落地支撑的腿不敢挪动,一挪动,整个人就摔倒地上。外婆和母亲说:不行!这么多年都趴在小板凳上,现在怎么能站起来?她和父亲没有说不行,说需要练习、锻炼,许多次摔倒,许多次站起。终于,父亲想出一个助她锻炼的方法,让力气大点的人从身后抱着她的腰,保持她的平衡,她移动一下双拐,再移动一下右腿,反复练习,反复锻炼。抱着她腰部的双手终于偷偷松开了。当她回过头来发现的时候,兴奋得连声呼喊:我可以了!我可以走路了!简单的站立----平衡----行走,在她这里通过无数次的摔跌之后,终于成功了!从此后她的世界变得高了、大了。灵活的小身体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玩耍,当然,那时的泥巴路面雨天还是不可行走,依然有许多困难需要战胜。比如不能蹲下来,蹲下就起不来,上学路途摔倒,刻入掌心里的有棱角的细石子,一粒一粒抠出,流着血液,这些都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快要上课了,路上没有人,自己起不来。后来,她就锻练自己从平地上扶拐站起。跌了无数次,身体还是需要支撑,哪怕一个稍微矮小点的支撑,但终于可以独自起来了。初中毕业后已无法去远方的学校,辍学在家。那时,海迪姐姐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激励着她。她一边自学,一边锻炼自己自立自理的能力。她生来就有股倔强劲,有战胜困难的决心。用手从压水井可以压上来水了;拄拐可以带上一条木凳独自上厕所了;拄着双拐可以用水瓶装上冷水、热水拎走了......岁月流逝,她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慢慢成长,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自信心逐渐增强。她明白,自己只是一名残障人,不是一残就废,她要参与社会活动,要学习、工作、生活。学习可以自学,工作是义务给本乡邮电代办所做总机话务员,每天认真记录,声音柔和接听,但最后,还是因为残疾,没被录用。17岁青葱岁月美好的青春年华。这一年的夏天,她做出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决定:独自去江苏省的镇江市。去见一位书信中认识的小伙伴,顺便考察听说能治疗腿的医院,主要还是锻炼自己独自走出家门的能力。那时交通没有现阶段便利,父母和周围的邻居不理解,认为她跌倒都爬不起来,一个人怎么走出门?她说出心中的想法,解释一遍又一遍,可人们还是说她不听长辈话,是不孝之子,尽管她心里也明白父母不让她独自出门是担心。她要打破人们对残疾人的偏见,要证明自己“行”给人们看。倔强的她坐着小四轮机到达客车站,又乘客车到达滁州火车站,与站内工作人员沟通,达到帮助,在黎明第一缕曙光照亮镇江大地的时候,她顺利站在出口外的站牌前,等着前来迎接的小伙伴。这之后,她一年两次独自去省城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勇气和信心一路相伴。同样找工作的途中,她依然信心百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几年的不懈沟通,最终被单位接收,她倍加珍惜拥有的岗位,提高业务水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连续三年被评为部门先进工作者,所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她常说,别人流一滴汗水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流十滴汗水也要做到!本部门的同事们常常以她为榜样。一位驾着双拐、聪明伶俐、有着桃花一样容颜的姑娘,就这样被人们关注着、称赞着。到了22岁的年龄,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男神。结婚后,男神一直很尊重她、疼惜她。他也是独生子,政府机关里的优秀公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她照顾好孩子,把家务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努力支持他的工作。现如今两个孩子已长大。她依然做菜烧饭,洗衣洗被忙家务,偶尔写写散文、诗歌;他依然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公务员,偶尔也写写古诗词或给她发一些优美的风景图片。这不,她拄着双拐,挪着因多次摔跌后而疼痛的腿,到了厨房,准备烧中饭,今天是周六,他在单位加班。他喜欢吃她做的鸭蛋烧泥鳅。泥鳅在水盆里,灶台上放一把小剪刀和两片创口贴。看着创口贴,她会心地笑了,他就怕她清理鱼啊泥鳅啊肚里肠杂的时候,伤了自己的手呢。
作者/艾娜有着残障身躯的人灿烂微笑面对前方自然获取独有风采感恩的心迎接朝阳每天要有进取精神努力就是他的主题快乐是他闪光阅历幸福是他生存动力活着是他前行目标改变就是他的希望残障之身在于奋进理想需要推动打拼别样人生需要憧憬不同生命相同色彩取决于自己去把握命运之路探寻超越
作者/夏东友春季聲聲野花香,百鸟嘤嘤农耕忙。摘桑养蚕采新茶,播种锄草育稻秧夏季荷花满池塘,青蛙草虫齐欢唱。果园菜畦盈月光,麦黄稻绿青纱帐。秋季雨凉秋草长,菊花满地稻花香。枝头累累结硕果,玉米棉花红高粱。冬季北风雪花场,果蔬鱼肉粮满仓。锣鼓秧歌广场舞,牛羊炊烟小村庄。
作者/王先友飞得再高的鸟儿翅膀上也永远洋溢着大地的气息 潜得再深的鱼儿呼吸里还是那奋力一跃的芬芳 流得再远的河水也还是大地母亲胸膛前银亮的发丝 长得再高大挺拔的树木毋须弯腰也常听到根深处泉流的喃喃细语 走到天边的游子千万年后那含泪的一瞥依然生动着心中的故乡 当漫长的黑夜来临运转不止的星辰即使被浓重的乌云遮挡那一束束穿透时空的灵光让每个迷失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因为生命深深扎在大地的根
文丨刘逸在很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老旧的破瓦房里,房子里没有窗户,白天能从大门外透进来一束光线,才得以让屋子不至于那样漆黑,碰上阴天下雨,屋子就成了黑洞,黑压压一片,只能在里面凭着触感摸索着东西。有一天我倚在墙角,意外地发现墙角一处裂开了一条缝隙,风从裂缝处钻进来,冷冷的。我用小手拽着爷爷的衣角,告诉他墙坏了,得修。爷爷笑了笑,说,晴天的傍晚时分,这条裂缝可以当手电筒照明哩。我将信将疑,等傍晚时分再次倚在墙角,室外的光透过裂缝照了进来,我透过这束光,终于看清楚了屋子里的全部家当,它比任何时刻都清晰明了。爷爷说,这裂缝就不用泥巴补了,就这样留着吧,光才能照进来。就像老屋的墙一样,我的生命在最初的时候也裂开了一条缝隙。我出生在江苏如皋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时由于难产窒息导致了脑瘫,四肢活动功能全部受限,仅剩下一只左手可以支配一根食指自由活动。父母在我出生后三个月远走他乡谋生,爷爷奶奶担起了抚养我的全部重担。由于疾病,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和同龄孩子一块儿嬉戏玩耍。我只能一个人蜷缩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凝望远方,我孤独而又无助,像风中的狗尾巴草,寂寞地生长着。爷爷奶奶没有放弃过我,背着我寻医问药,只要听说能治,便带我去,只是终究没有能够把我治得好起来,于是我筘上了一顶“残疾”的帽子,而且是一辈子都无法甩掉的帽子。当同龄的孩子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奶奶也收拾出她那辆锈迹斑驳的三轮车,载着我,硬着头皮把我送进了学校。她跟我说,孩子,好好学习啊,残疾不等于残废,学到的知识以后会成为你一辈子的财富。我似懂非懂,把奶奶的话记在了心里。奶奶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我上下学,直到我初中毕业,从来没有中断。在我初中毕业之后,奶奶越来越老了,已经无力再托起我,我的求学生涯戛然而止。我沮丧至极,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耳边又响起奶奶苍老却又有力的声音:“不要放弃,坚强地生活下去,总有出头之日的。”我重新抱起了课本,自学了很多知识,用一根手指学会了敲击键盘,并且重新拾起我的文学梦想,用我的笔在文字里撞开了一条路,我热爱并坚持着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同时在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和鼓励下,在其后几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出版了自传体小说《生命的羽翼》和《向阳花的守望》两本书籍,加入了南通市作家协会,且荣获了如皋南通等市杰出青年称号。如今我已结婚成家,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伴儿。我努力自立自强,用自己的手顶住天,用自己的脚撑住地,老天爷既然给了我一副特殊的躯体,他一定是想交给我一项特殊的使命,即便不能身体力行,我也可以用我的文字和智慧去帮助影响更多的灵魂。当生命裂开缝隙,我相信,那是光芒照进来的地方。
作者/解红第一章 践行公益我是一位轮椅上的女孩。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就开一间小店。开店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妈妈在一次购买省残疾人福利彩票中获得了500元大奖。她把奖金一部分捐出去,一部分留着进货。平时,除了在销售上诚信经营,我家小店还开展济困扶贫,助学助残等公益活动。寒暑假期间,号召学生们前来本店勤工俭学,让学生来体验做一名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他们在平日的销售过程中,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所受益。同时,也给家境困难的学生很大的帮助。在活动中,小店也受到各界的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店铺。妈妈说:致富路上并肩走,“助残”不分你我他。诚信赢天下 公道得人心。2013年的冬天,我在单位因工受伤,我家小店彻底打烊。由于事故导致身体重伤,使得原本病残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医生宣布,我的下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我绝不屈服命运的安排: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身体受伤导致双重股骨头坏死,出行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够拥有一份安静的居家生活,用自己的特长来实现自身价值,这或许是许多健全人心中的梦想。我用写作换来的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稿费,更是精神上自我价值的满足,及对未知人生的信心和勇气。 我一边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来传播正能量,一边用精美的剪纸作品传承非遗文化,我经常被学校、社区、残联等组织邀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并且免费教授剪纸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老的文化精髓,使他们掌握一门非物质文化技术。 谨记剪纸大师吴国本先生的教诲:“做一个有心、有爱、有情、有趣的守艺人。”在疫情期间,先后创作了大量剪纸作品,献给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所有的出征勇士。我的抗疫剪纸作品多次在网络、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还有的作品已经被有关部门收藏。经常在网络平台发表剪纸作品和文章,所得的稿费全部捐献给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并且坚持每天都在腾讯“爱传递专项资金”公益平台捐款,让公益成为一种文化,希望更多的人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深知,慈善不是倾囊相助,而是传授技艺,让残疾朋友们掌握一门手艺,才是我的初衷。 自从我结识了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公益组织的爱心志愿者们,被誉为“徐州保尔”的郑复生以及他们所在的团队的每一位志愿者。他们无私奉献的善举感动了我。我二话不说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了,我也想尽自己所能,和他们一起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加入公益组织以后,多次受邀到各大社区教授残疾人剪纸艺术。残疾朋友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剪纸,不敢动手,也不知道从何而剪。我针对他们的情况,一对一,耐心细致的讲解,并且告诉他们:只要心有阳光,何惧脚下黑暗!只要心中有爱,就会赶走阴霾!“你以为不能,其实只是不敢。也许只是不敢,我们习惯在任何事情之前先吓一吓自己,先怕一怕再说,王侯将相,市井平民,健全人,残疾困难何曾饶过谁。不试时只会有一种结果,尝试了则有可能不一样,你以为不能的,其实只是不敢迈开步子昂首践行。”决战脱贫,同奔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让我们携起手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同创造社区残疾人之家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为了长期教授残疾朋友剪纸艺术,我建立了微信群,随时解答问题,让行动不便的朋友们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知识,另外,我的工作室也经常座无虚席,前来学习剪纸的朋友络绎不绝。社区的许多残疾人对剪纸越发喜爱,我就抓住机会,帮扶他们,给他们提供场所,提供剪纸工具,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几位残疾人以前没有事情做,生活匮乏,自从接触剪纸,就感觉生活充实多了。有几位残疾人跟我学习一段时间,大有长进,他们有的开了淘宝店,有的去摆地摊,一边出售剪纸,一边传播非遗文化,真的是双丰收! 当鼓楼区残疾人就业调配中心的赵丹老师得知我的情况,顶着烈日前来我的工作室做客,她看到我的剪纸,欣喜若狂,立刻邀请我去残疾人之家讲课,我欣然答应,从那以后,我经常去她那里和残疾人一起学习交流,传授剪纸教程。残联主任也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给予肯定,我成了她那里的常客,她把我的剪纸作品陈列在调配中心,不仅仅是宣传我的作品,她还把我和残友们的手工艺品作为礼品推销出去,这是对我和残疾人朋友们的成绩最大的认可和回馈! 在这期间,残疾人爱心慈善大使崔天威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将我的剪纸作品拿去进行爱心义卖,还有徐州市文化交流协会的李坚强会长也鼓励我多参加爱心拍卖活动,将所得善款捐献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我认为,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公益路上,与你同行,与爱同在!传承非遗文化,带动残友致富!季节,经过一路跋涉,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走到了金秋时节,走进了热情蓬勃的九月。九月的彭城,秋高气爽,花香鸟语,落叶缤纷,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我最喜欢著名歌唱家任桂珍唱的那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听着这首歌,我会忘情地以为,任桂珍唱的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小城。诗意的秋天,让这座雄性的城市显得格外温婉柔情。说秋天是爱的季节,没有人反对吧。有爱就是最美的!在这诗意的秋天,我们在恒盛广场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99公益日”活动。助人乃快乐之本!99公益日,行善正当时! 此次活动,我作为特邀嘉宾和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不仅不遗余力的在现场教授剪纸技艺,还将剪纸作品义卖的善款用于所得款项将作为徐州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99公益日”项目资金,用作今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活动资金。并且连续多日积极投入到99公益募捐、配捐的活动中,尽自己微薄之力,献出眷眷爱心。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不能帮助别人。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他们很多人在接受爱心帮扶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残障人士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敬老孝亲 我的妈妈姓“桂”,名叫“云霞”,她时常为有这么美丽的名字而沾沾自喜。妈妈一生共养育了我们四个子女,我是唯一的女孩子,也最得妈妈的疼爱。妈妈聪颖贤惠知书达理。小时候的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做一个让父母感到骄傲的人! 记得40多年前,爸爸作为一名林业战线上的高级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山林旷野,十八岁的大哥跟随部队奔赴前线参加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战。繁重的家务唯有妈妈一人操持,妈妈边工作边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虽然辛苦,但她的嘴角一直上扬着。妈妈总是说,劳动可以使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好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年城南有个推着儿童车卖货的中年妇女——那就是我的妈妈。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妈妈从企业辞职,把爸爸给我们兄妹制作的那辆竹编儿童推车简单改装成一辆售货车。天刚蒙蒙亮,妈妈就从小商品批发市场购进一些日用品,然后推着小售货车沿街叫卖。妈妈卖的商品物美价廉,很多人都喜欢从她这里买东西。 那时,年幼的我看到妈妈做生意太辛苦了,就主动帮她分担一下。放学后或是节假日,经常去给妈妈帮忙。一次,妈妈在车站旁边摆了个摊点。人来人往中,她不停地招呼着:“卖报了,卖针线火柴,桂花茶免费了……” 妈妈喊得嗓音沙哑,却忍着饥渴把茶水免费送给路人喝。于是,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忙招揽生意:“卖报了,香烟,洋火,桂花茶,快来买咯!”有顾客走过来看了看我,然后买走一些东西。我会小声告诉他:“师傅,那个是我妈妈,谢谢你来买东西!”五年前,妈妈因车祸住进了医院,我当上了她的“妈妈”,妈妈伤势很严重,老天爷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妈妈的腰椎、手臂等多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他老人家很胆怯,我也特别担心,生怕他留下后遗症,于是几次三番的询问医生,千方百计做好妈妈的术前思想工作,手术进行几个小时,当妈妈从重症监护室推出来的时候,我那悬挂的心才得以安稳。我爱抚着妈妈的面颊,轻声道:“妈妈,您真坚强!”妈妈住院期间,我几乎是寸步不离,与此同时,我也是个伤病患者,抽时间我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只有晚上才能回家睡觉,人在家中,心却留在医院。每天早早的起来,给妈妈买好早点,老妈爱喝小区的辣汤和豆腐脑,我就排队赶早买了送去病房。或许是受伤痛的困扰,妈妈日渐消瘦,在一次抽血化验中查出母亲血糖很高,我就在医生的配合下,并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吃点药“的方法,纠正妈妈的血脂异常,防止糖尿病的发病,给老妈制定一套降糖保健营养餐,在日常的膳食中,严格控制她的饮食,少吃多餐,每天必须有一点鱼,一点肉,一点蔬果,一点豆。老妈喜欢吃肉,尽量荤素搭配,多吃粗粮,杂粮,多吃白肉,杜绝高脂食品,水果也是挑选含糖低的,总之,为了使妈妈早日康复,我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护理工作。每天给她擦澡,翻身,抬腿,按摩,在我的精心护理下妈妈逐渐恢复健康。我虽然辛苦,但甘心情愿。妈妈出院回家了,我变成了寸步不离的保姆。陪她走路,陪她洗澡,给她读报,给她做饭洗衣,仿佛像她当年照顾我一样,给她喂水,喂饭,搓澡擦身。 一晃儿,我都五十四岁了,老妈已经八十六了,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我每天除了写作、剪纸、做一些公益活动,不管中午、晚上在忙,我都会回家给父母亲做上一桌子可口的饭菜,然后给妈妈换洗衣服,因为妈妈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还伴有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我除了心疼就是给她老人家及时换洗污物,让妈妈时刻保持干净的身体。妈妈从来不去理发店剪头发,都是我亲自给她理发。有时候我累的站不住,妈妈也会心疼的为我落泪的。可是,当看到镜子里的妈妈笑容可掬的说:“女儿真是一个特级理发师”的时候,我再累都开心。每次父亲生病住院,我不仅要为他做饭、送饭,还要24小时陪伴着妈妈,一夜几乎不睡觉,每隔2小时就要给妈妈扶起来上卫生间,因而,造成了失眠症。每每我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起来看书、写作或是给妈妈读报。妈妈最喜欢我给她读都市晨报的副刊版,因为那上面经常有我的文章。每到清晨,送报员敲门的时候,妈妈就会接过报纸自己先睹为快,目的是寻找“解红”的名字。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报纸上看到《一份报纸拯救了邻居》的作者是我,激动的不得了。话来说长:为了让全家人时刻看到报纸,我又增订了一份报纸,可是家人一直没有收到报纸,还以为我在骗他们呢。于是,我就打电话给报社编辑,贵报编辑很热情的帮我查询并告诉我,让我给邮局打电话咨询一下,邮局那边很果断的回复我:报纸已经送到!我还是持有疑问的说:我怎么见不到报纸呢?就这样,一拖再拖,马上一年了,我们一家人仍然在盼望那份迟迟未到的报纸。后来,一查才知道,粗心的投递员竟然投错了报箱,把我的报纸全部投给了我的邻居。这么荒唐的事情,可笑又可气,为了息事宁人,我也没有追究那个投递员的责任,再后来,投递员找到邻居家,询问了报纸的情况,这一问才知道,那个邻居自从收到报纸,开心得不得了,还以为是免费赠送的。她每期必读,并且治愈了多年的顽疾。因此,被投递员误送报纸的事情到此为止。 当我看到报刊上面“邻里都幸福,人就更长寿”,感慨万千!一份报纸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那是何等的幸事啊。我会一如既往订报刊,爱家人,助他人! 第三章 剪纸传承非遗文化我是一位非遗剪纸传承人。从小就喜欢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剪纸,不但与中国的国画、书法、京剧、中医一样是中国的国粹,而且是中华先人留给世界的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徐州成长,对汉文化以及徐州的民风民俗情独有情钟,用手中的剪刀,把车马出行图、田园风光、以及绿水青山等美景用剪纸的表现手法永远保存下来,为传承徐州剪纸艺术增光添彩。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来到我们家乡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了很大的鼓舞,本人创作了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国剪纸艺术家联合举办的网络微展中受到好评并录入画册。今年, 在团市委、国土局、广电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金土地》大赛上本人的剪纸作品获一等奖;今年创作的有关抗击疫情的作品就是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我运用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非遗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爱心志愿者,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徐州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跟十几位残疾人剪纸爱好者传授剪纸技艺,并且不断的招募学生,收徒传承剪纸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我还在大鹏镇中心幼儿园教授剪纸课程,通过网络媒体,建立微信群宣传剪纸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在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民俗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地进行推广展示剪纸作品,并介绍中国剪纸的传承历史,及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各界领导和剪纸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多次参加社会公益组织活动,自掏腰包传授剪纸技艺,给残疾人、社区人员、儿童、待业青年讲课。发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掌握一门技艺,让剪纸走入市场,带动很多人致富。我利用自己的优势,纂写有关剪纸论文,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和媒体平台。屡次参加剪纸大赛并获得很多奖项。徐州市残联、徐州市民政局等单位的领导给于高度评价。并且帮我介绍更好的媒体平台,宣传非遗文化,传播正能量。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我敬重文字,喜爱读书,喜欢码字。我秉承“不能跑步就写字”。 先后在《城乡建设》《老年生活》《速读》《锦绣》《自强文苑》《中国残联》《团结报》《工人日报》《萍乡日报》《苏州日报》《无锡晚报》《《彭城晚报》、《太原晚报》、《都市晨报》、《山西晚报》、《新商报》、《劳动午报》、《生命时报》、《北方新报》等数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剪纸等作品数百篇,作品曾多次获奖。还在各大网站、媒体平台发表文章。有些朋友经常让我给他们传授写作的诀窍,其实哪里有什么诀窍,我只是比别人多用一点心、多吃一点苦、多努力罢了。我深深地明白,成功光环的背后那是不懈地付出!